花生特产之乡把“红胖子”变成“金豆子”
本报记者 蔡晓华
眼下,花生收获进入尾声。在丹东东港市新农镇,种植户正紧锣密鼓地采收花生。在四家子村,家琦小花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贾世勇正驾驶着拾捡机采收花生。“今年雨水充沛,加上管理跟得上,这块地亩产超过1000斤,又是一个丰收年!”贾世勇高兴地说。
今年,家琦小花生种植合作社的花生种植面积达1500亩,从春播到秋收,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,生产效率大幅提高。“我们镇的花生品质好,在市场上口碑佳,十分抢手。这几天一边收一边发货,每天的发货量都在10万公斤左右。”贾世勇说。
新农镇的花生种植已有近百年历史,拥有6万亩沙质土壤,特别适合种植花生。近年来,镇党委、政府把发展花生种植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来抓。在种植大户的引领下,全镇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花生,品种以“白沙1016”“锦系1号”“花育20”等为主,出产的花生粒大饱满、香脆可口、营养丰富、出油率高。2010年,新农镇荣获省“花生特产之乡”称号。
为守护好“花生特产之乡”这块金字招牌,新农镇在优良品种引进、标准化管理、无公害栽培等方面狠下功夫,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。
为解决花生良种引进问题,镇里组织种植大户多次到山东、锦州等地考察,引进符合市场需求的多个花生新品种进行试种,从中选出4个适合当地气候和土质的优质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。同时,针对花生生产中施肥标准不一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,实施测土配方施肥、地膜覆盖高产栽培、病虫草害生态防治等提质增效的先进技术。镇里还聘请知名花生专家为技术顾问,成立技术服务队,积极推广先进的花生生产技术。
为破解传统地膜回收困难、环境污染等问题,今年年初,新农镇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,争取了41亩可降解地膜花生试验田,探索利用可降解地膜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途径。“每年镇里花生田的地膜使用量近千吨,可降解地膜随着作物生长季的完成,地膜也降解完成,地块无残留物,保证了土壤安全,减少了农村环境污染,也节省了回收废旧地膜的费用。”新农镇副镇长孟令杭说。眼下,该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,待技术成熟后将全面推广。
与此同时,新农镇党委、政府积极拓宽花生销售渠道,在全国建立了300余个销售点,依托花生专业合作社,为农户提供产、供、销一条龙生产销售服务。今年,全镇花生种植面积达3万亩,平均亩产800斤以上,“耕种收”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%,总产值预计达1.2亿元,“红胖子”真正变成了“金豆子”。
责编:李明
审核:徐晓敬
1、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。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,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、复制、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,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。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,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。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北国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北国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