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样的山,不同的路
丈夫瘫痪,日子一落千丈,缺钱又不能出去挣钱,前些年,朱淑君天天愁、月月愁,不知啥时是个头儿。
如今,朱淑君从“糟心”变成了“舒心”——在村里的度假山庄打工,月收入三四千元,加上侍弄地的进项,去年稳稳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。
朱大姐生活向好,得益于大铁厂村的产业“向上”。
义县瓦子峪镇大铁厂村,像个簸箕一样,三面环山。多年来,村子的发展空间只能集中在没有群山阻隔的那一面,搞养殖、种蔬菜、栽果树,或者走出大山去打工。
村中也有朱淑君这样的家庭,没有成本搞养殖,没有劳力扣大棚,没有技术弄果树。家里的老病号,拖累得她连外出打工都无法实现。
大铁厂村的致富新路,始于10年前。那一年,爱爬山的村民王钢山,与一批户外运动爱好者偶遇、结识。从此,他成了“驴友”的向导。
这之后,专程来爬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。在他们眼中,大铁厂村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:绿植丰富、环境优美,气候温和、春早秋迟。独特的小气候、未被开发的自然景观,让城里人对这里特别痴迷,格外“宠爱”。
大铁厂村抓住了这个机遇。
当向导、接团队、搞民宿,甚至有客商慕名前来投资办起了度假山庄……就这样,那一座座大山逐渐从过去村民眼中的“穷根”变成了“富源”。
8月2日,在大铁厂村村部,几位村民代表争先恐后地讲起旅游业发展给村里带来的变化。
“最多一天来几千人,沟里几乎家家土炕成了客房,厨房成了餐厅,忙得不可开交。”
“村里的‘导爷’有几十号,一到周末就带团上山。”
“游客看啥都好,有的走时把特产装满了后备箱。沟里有6户蜂农,以前外边有人定期来收蜜,一斤也就几块钱,现在价格涨到15元还不够卖。”
今年7月,喜讯突至。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,大铁厂村榜上有名,而且全锦州仅此一家。
小山沟,大荣誉。兴奋的村民摩拳擦掌,立志要干出名堂来。
在大铁厂村,“青山”真成了“金山”。本报记者 李 波
1、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。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,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、复制、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,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。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,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。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北国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北国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